演员张玉 河间忠武王张玉的传奇人生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热播之前,很多人对张玉这个名字还是相当陌生的的,尤其是一些不太了解明史的人。记得某次在网上甚至看到过有人把张玉这个名字当成了某位女演员,着实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张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元朝末年曾担任过元廷的枢密院知院。在这里顺带“科普”一下,中统四年元世祖忽必烈设枢密院、掌全国军机大政,枢密院成为了为元廷的最高军事机构,差不多就相当于是明初的大都督府(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都曾经执掌过大都督府)和后来的五军都督府。枢密使通常由皇太子兼任,但只是挂个名、并不管理枢密院的具体事务,枢密院负责具体事务的主官叫做知枢密院事、亦称枢密院知院,正二品。而张玉当年在元廷所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级别已经相当高了!所以,在元顺帝妥懽帖睦儿遁逃漠北时,张玉并没有留在汉地,而是跟随元廷一道迁往了漠北。
史载:洪武十八年,张玉降明。但无论明朝的《太祖实录》《太宗(成祖)实录》还是清朝的《钦定明史》,都没有明确交代张玉降明的原因。个人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元廷北迁之后“僧多粥少”、而张玉又是汉臣,在北元政权内部受到了严重的排挤、日子过得相当不得志,甚至受到了某些政治打压,所以张玉不得已才选择了南归降明。又或者,张玉是在被明朝俘虏之后才选择了投降的。试想,如果张玉早就有意降明,他似乎完全没有必要等到洪武十八年,不是吗?毕竟,汪广洋、刘基早年间都曾经是元朝的进士、也吃过元朝的皇粮,但他们很早便投靠了明太祖朱元璋,可张玉却选择了追随元顺帝妥懽帖睦儿北迁,可见那会儿张玉在元廷还是颇为得志的。
自从中山武宁王徐达攻陷大都、元顺帝妥懽帖睦儿遁逃漠北之后,北元与明朝的地位就不再“对等”了!尤其是在妥懽帖睦儿去世之后,在明太祖朱元璋看来,那不过就是一群逐水草而居的“草寇”而已。如果张玉是在徐达北伐之前降明的,以他彼时枢密院知院的身份,虽未见得能比汪广洋、刘基等人混得好,但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甚至会比他们混得更好也未可知。
但洪武十八年时,北元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大元王朝了!就算是枢密院知院,降明之后也只能从基层干起。史载:张玉因为了解北元内情,曾经随大将军蓝玉远征漠北,“捕鱼儿海大捷”之后因军功受封济南卫副千户。换句话说,他在“捕鱼儿海大捷”之前的职务,最高不过百户之类。明朝的百户是卫所世袭军职、正六品,张玉后来晋升的济南卫副千户也不过从五品而已。由元朝的正二品变成了明朝的正六品、从五品,可见张玉降明之初并没有受到什么重用。
在担任济南卫副千户之后,张玉又因功升任了安庆为指挥佥事。之后,因为熟悉北元的内部情况,又多次随蓝玉征伐漠北。洪武二十四年,张玉调任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正式划归时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节制并多次追随朱棣出塞,因作战骁勇、足智多谋,张玉开始崭露头角、逐步获得了朱棣的赏识和倚重。朱棣认为“张玉善谋、朱能善战”,将二人视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没多久,朱允炆便在齐泰、黄子澄等几个书呆子的撺掇下迫不及待开始暴力削藩!接连几位藩王被贬为庶人,其中也包括朱棣一母同胞的周定王朱橚。湘戾王朱柏更是一把火烧了湘王府、以表达内心强烈的不满,自己也葬身火海。建文元年六七月间,被逼到了墙角的朱棣决定铤而走险,诛杀了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以“清君侧”为由、举起了“奉天靖难”的大旗!历时近四年的“靖难之役”正式拉开了铁幕……
首先摆在朱棣面前的便是如何控制北平城。彼时朱棣虽然没有被朱允炆彻底剥夺有节制北平驻军的权力,但那仅仅是节制而已,北平的驻军并不是他燕王府的私家军。更何况,朱棣的行为虽名为“靖难清君侧”,但事实上就是谋逆!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北平驻军中的不少将领并不想跟着朱棣当“逆臣”,尤其是那些家眷滞留在朱棣势力范围之外的将领。没办法,朱棣只能来硬的,派张玉带着燕王府直属的军队强攻北平九门!

北平城是原来的元大都,城高池深,从外面往里打,难度相当大。后来曹国公李景隆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硬是让时为燕世子的明仁宗朱高炽率数万老弱病残挡在了北平城外,就是打不进北平城!可张玉不同,他是从里面往外打,北平城高大坚固的城墙在他面前是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仅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张玉带着的军队便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北平城,都指挥使马宣侥幸得脱、败走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正当朱棣在犹豫要固守北平、还是追击马宣时,张玉以超凡战略眼光建议朱棣:蓟州背靠大宁,必须乘胜追击、切断马宣与宁献王朱权和大宁驻军的联系,绝不能给马宣以喘息和卷土重来的机会!不久之后,朱棣采纳了张玉的建议、派燕军中最能打的将领朱能率兵去攻打蓟州,一举诛杀了马宣、拿下了蓟州并逼降了明廷在遵化的驻军。随后,张玉又带兵攻陷了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密云,将永平和密云卫纳入了朱棣麾下。一时间,燕军实力倍增。
张玉这个人毕竟是当过元朝枢密院知院的人,他与行伍出身的朱能不同,朱能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猛将,但这个人更善于攻城略地,在谋略、尤其是战略眼光方面,要比张玉差很多。张玉不仅能够统帅军队作战,而且战略眼光超群!燕军中,在战略方面能够与张玉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朱棣本人和那位亦魔亦佛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张玉不仅是朱棣麾下的主将,而且还事实上充当了燕军“总参谋长”的角色。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不久,朱允炆便派出了他老子懿文太子朱标的亲家、明王朝的开国元戎——长兴侯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伐燕!这时候,张玉再次发挥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担任燕军的先锋,一举击败了耿炳文所部,耿炳文被迫退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早在洪武年间,耿炳文就以善于守城闻名天下!如果是其他人退守真定,朱棣不会畏惧,但耿炳文却让他犹豫了。正当朱棣犹豫不决之时,作为燕军“总参谋长”的张玉亲自前往真定附近进行侦察,并向朱棣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都是些新兵蛋子,燕军的百战老兵乘胜直趋真定城下,一定能够突袭成功!从而坚定了朱棣的决心。不久之后,燕军大举南下,在真定大败自善于守城著称的名将耿炳文!此战,燕军俘获耿炳文的左右副将军李坚、宁忠以及都督顾成等人,斩首三万级。之后,张玉又率军乘胜追击,击溃了安陆侯吴杰,燕军士气大震。
耿炳文兵败真定之后被朱允炆弃用,换上了表大爷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不管李景隆这家伙像史籍中所说的那样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还是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明哲保身,既不想得罪朱允炆、又不想彻底得罪朱棣的主儿;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家伙打仗实在太“拉胯”!数十万大军硬生生让手里只有数万老弱病残的朱高炽挡在了北平城外。
就在李景隆带着军队开到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时,坐镇辽东的江阴侯吴高正率军围攻永平。朱棣和张玉吃准了李景隆这家伙没那么快进攻北平,吴高听闻燕军救援永平,居然跑了……结果被张玉追着屁股打,死伤惨重。在收拾完吴高之后,朱棣回师北平。可等朱棣回到北平时,李景隆居然还没有开始进攻。有时候本人真怀疑,李景隆这家伙是不是朱棣的卧底!而且感觉这种可能性还不小。为什么呢?

因为接下来的事情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面对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张玉居然建议朱棣兵发大宁!去打宁献王朱权。这里有个背景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彼时宁献王朱权的封地在大宁、谷王朱橞的封地在宣府,位于北平的左右两翼背后,正好可以对北平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又可以与朱允炆的军队南北呼应,对朱棣的威胁相当大!甚至大过耿炳文和李景隆。“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担心在北方戍边的几位叔叔会跟朱棣搅在一起,于是紧急下令、命他们回南京“勤王”。宣府的朱橞接到圣旨之后,立马带着自己的护卫回到了南京,而大宁朱权却迟迟没有动身。
这位聪明的亲王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四哥朱棣如果完了,侄子朱允炆第更加不会放过他!去南京,无异于是自废武功。显然,朱权并不愿意去南京等死,他想作壁上观,寻找渔翁得利的机会。如果侄子朱允炆占了上风,他立马可以南下、从背后偷袭四哥朱棣,捞一个“率师勤王”的功劳;如果朱棣占了上风,他转头便可以投靠朱棣、调转枪头打朱允炆,同样是大功一件;最好是朱棣、朱允炆叔侄二人打得两败俱伤,他还可以趁火打劫,说不定能捡漏捞个皇帝做做也未可知。
朱权精、朱棣也不傻,留着这么个“定时炸弹”在自家后院,实在是太危险了!在与张玉商量之后,张玉果断建议朱棣兵发大宁,办了朱权再说。在李景隆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朱棣敢分兵进攻大宁,说朱棣认为李景隆是纨绔子弟、不把他当回事,似乎有些夸张了,再纨绔子弟、李景隆手里可是有几十万人呀!朱棣手里总共才多少人?还要带一部分去大宁。说李景隆不是卧底,反正我不信!就这样,朱棣和张玉带着人,两个时辰便攻破了大宁城。朱权见大势已去,只能乖乖跟了四哥朱棣并交出了手中的军队,包括由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等到朱棣带着军队从大宁回到北平时,李景隆居然还在跟朱高炽火拼……结果可想而知,朱棣父子里应外合,打得李景隆一败涂地。
李景隆从北平败退之后,燕军乘胜追击,在白沟河再次大败李景隆。随后,张玉率兵攻陷德州,燕军进入山东境内之后势如破竹,一直杀到了济南。奈何,这一次朱棣却遇上了硬茬儿——被老子朱元璋钦赐表字“鼎石”的铁铉和胞弟周定王朱橚的亲家历城侯盛庸!燕军围困了济南三个多月,硬是没能攻进济南城。
无奈,燕军只能回师北平。不久之后,燕军再度南下,张玉率军攻克沧州之后,燕军继续进军、兵临东昌城下。在济南吃过一次亏的朱棣这一次又吃了盛庸的亏,被盛庸围困在了乱军之中!得知朱棣陷入重围,张玉、朱能分兵两路,火速冲入乱军之中救援朱棣。朱能救出朱棣之后,因为形势混乱、无法与张玉联系,致使张玉未能及时撤退、依旧在乱军之中拼杀,最后重伤力竭身亡,年仅五十八岁。

死后享尽哀荣、惠泽后世子孙
建文四年,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将燕军迎进了南京城,朱允炆在一把大火中销声匿迹……不久之后,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同年,追赠张玉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追赠张玉河间王,改谥“忠武”。
张玉的长子张辅也因在“靖难之役”期间的军功、受封信安伯。后以军功晋封新城侯、英国公。正统十四年,张辅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次年,追赠定兴王,谥“忠烈”。一门两位异姓王,老张家在很多年之后终于追平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夫陇西恭献王李贞和外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父子!
除此之外,老张家完胜老李家!李文忠之后,曹国公只承袭了一代。随着永乐初年李景隆被革爵、幽禁,曹国公也随之停袭,老张家的英国公却一直世袭到了崇祯年间。崇祯十六年,末代英国公张世泽为李自成所杀,为“满门忠烈”的英国公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反观朱能,他的后代、末代成国公朱纯臣却投降了李自成,甚至还上表向李自成劝进、请李自成当皇帝。讽刺的是,李自成非但没有领情,后来反而杀掉了朱纯臣……相比而言,张玉一家与明王朝真正算是善始善终了。
张玉的另外两个儿子张輗和张軏后来也因为在“夺门之变”期间的正确“站队”而分别获得了文安伯和太平侯爵位。张輗死后追赠文安侯、谥“忠僖”,张軏死后追赠裕国公、谥“勇襄”。二人的儿子张斌、张瑾分别承袭了文安伯和太平侯爵位,但后来因故被革爵了,爵位未能世袭罔替。可无论怎么说,父子四人二王一公一侯,这在明王朝历史上绝对是“破天荒”了,连中山武宁王徐达家无法望其项背!也无怪乎有人说张玉家是“明朝第一世家”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