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这部《功夫》(是具有较强地域文化色彩的电影类型)

电影剧照
《功夫》是香港“喜剧之王”周星驰第一部有好莱坞资本(星辉、华谊兄弟、哥伦比亚联合出品)参与的影片,同样也是他第一次把“功夫”作为核心类型元素的影片,这两个“第一”之间有其必然的关联性。周星驰出道之后所主演的喜剧片早已被学界或影迷们命之为“无厘头”喜剧,这种喜剧风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具有独特喜感的台词/语言,而喜剧作为一种具有较强地域文化色彩的电影类型,在跨区域/跨文化接受中往往存有较大的文化折扣,具有浓厚本土性色彩的人物台词以及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使影片在域外传播时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外埠市场票房。

电影剧照
因此,志在拓展域外(北美和中国内地)市场的《功夫》在“喜剧片”的基础上接驳入功夫片这一类型元素无疑是降低、规避这种商业风险最具操作性的一种策略。原因并不难理解,功夫/武侠这些动作类型片,一方面它极具本土文化性,也是最具代表性、最为好莱坞接受的华语片类型,类型的发展历史悠久,类型的形态和程式多元而成熟,从默片时期的神怪武侠片到张彻为代表的邵氏“武侠新世纪”,从李小龙的拳脚功夫片到成龙的功夫喜剧,从徐克的新武侠片到李安的《卧虎藏龙》……近百年间源源不断地产出不同的经典作品和偶像明星;另一方面,以身体语言为基础的“动作”又是最容易为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和理解的一种普适性“语言”。
周星驰这部《功夫》的最大意义即在于,它是一次把港产片的本土性和跨区性、传统感与现代感进行平衡和耦合的全新尝试。
众所周知,周星驰一直奉李小龙为偶像。《功夫》这部影片也可以看作周星驰对他幼时萌发、长存于心的功夫情结的集中投射。
其实周星驰敢于把片名定为“功夫”——直接冠以一个类型名——就已经向世人昭示影片的一个母题就是“功夫”本身。
本片对不同时期的武侠/功夫片的经典角色、武功套路、代表明星的援用、致敬和戏仿比比皆是,频繁的“互文”使影片宛如一部关于中国功夫的大百科影像全书。
故事讲述小混混阿星(周星驰 饰)为了出人头地,假“斧头帮”之名在一个叫“猪笼城寨”的地方对街坊住户行使恐吓、敲诈,由此引来真的“斧头帮”与“猪笼城寨”住户的压迫与抗争。
虽然影片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但“猪笼城寨”这一主场景的原型却明显来自香港昔日闻名的一个贫民区“九龙城寨”。一方面,“虚拟的城市背景”意在“踢开全国市场”;另一方面,骨子里却依然是周星驰对他童年生活的香港记忆。此间已经体现出创作者对本土色彩和跨区性质的一种平衡与糅合。
影片对城寨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的呈现是对《七十二家房客》(1973,楚原导演)这部经典粤语片的一次互文性指涉,尤其是对租户小气、刻薄的包租公(元华 饰)、包租婆(元秋 饰)这对人物形象,对“停水”情节的搬用,以及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互助精神的传递。

电影剧照
作为一号主角的周星驰的戏份较之以往有所削减,正邪两派的成员在叙事过程中渐次露面,影片更为接近多人群戏风格。也正是通过这些武林高手,周星驰把他儿时观影存下的“功夫记忆”一一呈现。
“猪笼城寨”中三个低调的住户面对“斧头帮”的寻衅滋事,才显现出他们身怀绝技的真相:裁缝师傅(赵志凌 饰)是洪家铁线拳高手,开小吃店的“油炸鬼”(董志华 饰)的绝技是五郎八卦棍,搬运工“苦力强”(释行宇 饰)的拿手活则为十二路谭腿。
熟悉香港功夫片的观众大多能从中发现刘家良执导的《五郎八卦棍》(1984),张彻执导的《洪拳与咏春》(1974)、《南少林与北少林》(1978)这些片的影子。为了对付这三个隐世高手,“斧头帮”请来两位杀手“天残”“地缺”,这对琴魔兄弟以凌厉琴声杀人,自是借鉴了两版《六指琴魔》(1983、1994)。而包租公、包租婆的真实身份原来是隐居多年的“神雕侠侣”(片尾还出现了阿星脚踩神雕的镜头),包租婆的狮吼功不禁让人想起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此外,“斧头帮”的原型应是来自张彻、鲍学礼执导的《马永贞》(1972),阿星在片末高潮戏时一身白衣黑裤装束分明是向李小龙致敬,打斗到最后还与李小龙一样,衣服褪去,上身赤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