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演员李大钊(这四位演员都诠释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知心小熊2023-01-04 14:10:24文章516

对于不同的演员而言,因为人生阅历不同,理解角度不同,哪怕是出演相同伟人,还原相同历史也会有所差别。

以革命先驱李大钊为例,李晨、汪涵、陈建斌等演员都曾饰演过。

但在所有扮演李大钊的演员中,当属张桐、李雪健、张颂文、孙继堂这四位最令人印象深刻。

张桐

提起张桐,可能大多数人的印象都还停留在《亮剑》里的“魏和尚”上。

就算偶尔见到他在别的影视作品中客串一个绿林好汉,网友们也会调侃他“和尚这是被团长赶出来落草为寇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在拍完这部剧后,他和其他演员一样进入了转型困难的平台期。

另一方面也和他在《亮剑》中的优秀表现分不开。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独立团那场突围战,剧中李云龙执意殿后,魏和尚劝说无用,直接动手打昏团长,然后背着他一口气跑了两公里,事后,还一脸憨厚的笑着不算什么。

其实,那一段戏张桐演得并不轻松,他既没练过武,也没跑过山路,身体素质也就是普通人的程度,能够坚持下来,全然是已经沉浸在角色中突破极限后的结果。

这种沉浸感又可以称之为对艺术的真诚与对所演人物的敬畏,也是因为这种敬畏与真诚,使他在《觉醒年代》中获得了成功与大众的好评。

2018年,在《觉醒年代》选角初期,导演张永新在李大钊的扮演者上犯了愁。

在他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不能循规蹈矩,应该要勇于推陈出新,既要诠释伟人的全新风貌,也不能太过出“奇”。

演技是首选的,但不能一拍摄献礼剧、历史剧就找老戏骨,也要给新人一个出头的机会。

思来想去,张永新突然想到了几个月前在飞天奖舞台上曾有过一面之缘的张桐。

随后,他找来张桐所有演过的角色资料,仔细研究的同时,眼睛越来越亮,最后拍板决定启用张桐来出演李大钊。

然而,接到消息的张桐在接到邀约的第一时间不是感到兴奋,而是担忧。

在张桐眼中,自己多年来的努力能够被认可固然值得高兴,但饰演伟人又岂是一句话说说那么容易?

伟人终归距离现在的生活太过遥远,无论演员如何演绎都无法重现伟人的风貌。

出于对伟人的敬畏之心,张桐连忙婉言回绝了邀请。

不过,导演却没有放弃,他一边做着张桐的心里工作,一边向他保证会有其他老前辈(于和伟)帮忙指导,这才鼓起勇气接下了这个角色。

在之后的时间里,张桐找来了大量的影视资料和图书文献,遵循李大钊的人生轨迹,感悟伟人的精神世界。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他发现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很符合伟人的光辉形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联想起李大钊同志对待革命事业的坚定以及私下里对学生和底层群众的亲和,张桐感觉自己隐隐约约抓住了些什么。

一直到开机时,张桐才感觉自己找到了状态。

“那一刻,我感觉不是我在演,而是李大钊同志真的在背后推着我的肉体演。”

通过他的演技,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鲜动生活、堪称完美的李大钊形象。

军阀面前,他的勇敢令人动容,因为他是一名革命者;青年面前,他的和蔼让人心宽,因为他是一位导师;妻子面前,他的柔情使人感动,因为他还是一名丈夫。

借用张桐本人的一句话讲,他扮演的就是观众心目中的守常先生。

一个完美的伟人形象,是他的追求。

可能这么说会有些教条主义和脸谱化,但这也是最能将伟人身上蕴含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大众的最好方式。

民族危亡之际,革命复兴之时。

张桐饰演的李大钊同志,展现出了高度的思想觉悟,在气质和灵魂方面拿捏得十分到位。

至于说是否有缺陷,自然是存在的,包括张桐本人在拍摄完毕后都表现出一种意难平。

比如说妆容上的一些瑕疵。

张桐脸型长,棱角更加明显,也许是身为鸿儒的诗卷气影响,李大钊同志的面部曲线相对而言比较柔和。

再有就是眼睛部分,李大钊给人的感觉宁静文雅,安全感满满,而张桐在情绪激动时面部表情会比较出戏,简单点说就是牛眼……

除此之外,演技方面可能是由于太担心破坏伟人形象,反而在一些细节方面感觉紧绷绷的,没有太放得开,角色的松弛性上也许还可以提高一截。

但瑕不掩瑜,张桐在《觉醒年代》中的表现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在塑造李大钊同志形象的丰富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李雪健

不出意外的话,著名艺术家李雪健老师应该是最早诠释“李大钊同志”形象的演员。

早在1989年上映的《李大钊》中,他便为观众展现出了守常先生的风貌。

如果把这部剧和《觉醒年代》放在一起比较,从现在的眼光看,《李大钊》还是存在一些惹人争议的部分。

比方说,同样是在刻画李大钊同志,革命与生活的两个方面。

张桐版很好的抓住了双方的平衡点,细致入微的将每一个细节展现给了观众。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李大钊领袖气息的同时,也通过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拉近了与伟人的距离,增添了真实感。

而李雪健老师人物形象把握非常精准,李大钊在平凡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形象刻画得也很入神,可惜唯独在塑造领袖感方面稍显薄弱。

当然,一部是43集的“长篇献礼剧”,一部是9集,每集不到40分钟的短篇“人物纪录片”,两个人从剧本长度上就没得比。

而剧本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员对人物完整性的塑造,单刀直入地讲述历史固然值得称赞,不过也会缺少一些铺垫,显得比较突兀。

这些都是剧本方面的硬伤,暂且不提,还是说回李雪健的演技。

彼时的李雪健正值壮年,脸没有现在这么瘦,整个人看起来也非常有精气神。

在着装打扮后,至少在外在形体上还是比较相像的。

演技方面,李雪健早在1980年便在影视圈打下了名声,也曾获得许多奖项。

宽广的戏路和丰富的演出经验令他可以在饰演不同剧种时得心应手,加之大量的资料调查和当时各大政府、电视台的倾力帮助,李雪健对于李大钊的形象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他看来,伟人不能靠模仿,更不能靠演,必须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融合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揣测伟人在遇到问题后会如何选择。

然后在让自己与角色融合,使伟人有伟人的样子,而不是演员的模样。

单从这方面讲,李雪健是成功的。

记得在剧中有一段李大钊与妻子坐在桌前,分配工资的剧情。

首先分给革命事业80块钱,其次资助贫困学生20块钱,然后是房屋水电等等一些家庭的日常开销,抛去这些,桌子上已经不剩几枚钱币。

然后妻子赵纫兰突然说了一句想给孩子做身新衣服,李大钊便又把平常上下班的车费钱推了出去,妻子心疼丈夫又还给了李大钊。

这样推搡了几个回合后,妻子终于忍不住哭出了声。

“我理解你,以前穷,那都是没办法,可现在有了钱,干嘛还要卡自己这么紧张,那80块钱少一点都不行?”

李大钊闻言,一边抹干妻子的眼泪,一边宽声安慰着。

“这笔钱以后要用在大事上,动不了的。而且,别说是钱,如果真到了必要的时刻,把命搭进去也是值得的。”

他的声音很轻,但话语间流露出的坚定却不容置疑。

艰苦的生活无法阻挠他发展革命事业的决心,在李雪健老师的饰演下,我们感受到了李大钊的铮铮铁骨。

另一段剧情里,小女儿中华生病,没钱治疗最后去世。

李大钊匆匆回家,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到女儿的最后一面。

许诺给女儿的风车成为了永远的遗憾,看着一动不动躺在床上的女儿,李大钊仿佛失去了全身的力气,瘫倒在床边。

“我的儿……我的儿……”

一遍又一遍地哭喊唤不回女儿的亡魂,他的手指尖在颤抖,整个人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

那种痛失爱子的悲怆感,哪怕是隔着屏幕也能震撼到令人痛彻心扉。

可以说,在有限的剧本里,李雪健通过演技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一代伟人最为真实的一面。

另外,据说李雪健在拍完这部剧后,有导演曾邀请他饰演张作霖,却遭到了严厉拒绝。

这种对于角色的忠诚,又不失为李雪健老师的可爱之处。

张颂文

同样偏向记录李大钊生平的电影还有《革命者》。

在这部剧里,张颂文出神入化的演技堪称为观众带来了一副“王炸”。

许多笔者在写到《革命者》时,都喜欢和《觉醒年代》做对比,其实两部作品都很优秀,两位演员对李大钊形象的诠释也很丰满。

但可能是经验问题,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张颂文给人的感觉更加游刃有余,情绪方面的表现,也能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度。

在最初接到《革命者》剧组的邀约的时候,张颂文又惊又喜。

他将能够出演伟人角色当做“无上荣光”,在欣然接受的同时,还特地嘱咐剧组“不能在一根树上吊死”,再多找一些备选的演员,从中找出最优秀的饰演者。

“不要看演员定角色,而是拿角色找演员。”比起能不能出演,张颂文更加在意的是能不能演好伟人,哪怕最后选择了别人,他也不会有怨言。

于是,在准备阶段,除了必要的文献资料和著作传记,张颂文还找来了仅存的一段关于李大钊演讲时的影像。

尽管视频只有短短十几秒,也没有声音,但还是帮助张颂文在脑海里构建出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他不知疲倦地模仿着李大钊的表情和动作细节,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此外,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李大钊的生平经历,张颂文还特意到北大校园体会文化的熏陶,并找上以前的老教师、职工,甚至还有现在的学员们,躬身询问对于李大钊的印象等等。

在他看来,想演好伟人最基础,也是最必须的一点是“了解”。

无论是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还是接受到的教育,事无大小,一定要仔细研读,用心思考在未来某个阶段产生的影响

最为关键的部分还是思想上的转变。

李大钊既见识过国家的民生凋敝,也看到过上层的腐败繁荣,还留学过日本,回国后又担任北大的教授。

学术学识方面的见解在当时的时代为何具有独特性,深厚又复杂的思想理念背后一定存在一条清晰的脉络。

到了革命时期,身为教授的他为何敢于直面军阀的怒火,又为何敢于做理想的殉道者,这种底气不能是无中生有,必须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表现而出的。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张颂文家人眼中的他仿佛入了“魔”。

开口是“革命”,闭嘴就痛哭,一会儿功夫又会站到小板凳上不停地重复一个握拳演讲的动作,时不时还会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惋。

在别人眼中他“疯”了,但张颂文却愿意把这些称之为“信念”。

等到剧组开机之时,张颂文还和管虎讨论过很多次,最终决定在表现李大钊忠肝义胆的同时,也要体现他的“肉体凡胎”。

要给观众传递出一种,伟人并非是“精神符号”,而是真切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人”。

除此之外,在拍摄期间,张颂文还会经常询问各个部门“为什么”。

比如说化妆师为什么要化“脏妆”,如果要表现人物的窘迫是不是直接在地上滚几圈更实在。

又或者询问服装设计师一些细节部分,能不能做的再破一点,或者再旧一些。

到了后来感觉剧本中的一些不合理,张颂文也会直言不讳的提出来。

初时,剧组人没少因为这些产生意见,但在张颂文不厌其烦的解释下,最后还是竖起了大拇指,全程配合不说,导演也放权他可以随时即兴表演。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李大钊被围剿时狼狈不堪的扮相也好,拖着的伤腿也罢,(为了产生失重感,张颂文提前在鞋子放了尖石子。)很多场景都是在现场临时编改的。

做到这一切,只是为了展现最真实的伟人形象。

“只要没到自己的生理承受极限,我就一定要拍完、拍好!”

相信许多人都记得《革命者》中,李大钊被处刑时的画面。

那一段是真实的绞刑架,光头也同样不是皮套,一切都是在还原那段历史……

孙继堂

最后说的这位演员,比起其他几位,出演“李大钊”的次数要更多,他也被称为“李大钊专业户”。

1991年是建党70周年,为了庆祝对我国来说极其重要的日子,献礼剧《开天辟地》顺势而生。

这部剧比起我们印象中的影视剧,更偏向于写实风格,很多在现在需要回避的问题,在这部影片里全部严谨的展现了出来。

所以从氛围上来讲这部电影也要更加压抑。

最为经典的镜头之一,便是各代表在嘉兴胡小船上,共议革命商谈未来的那段剧情。

船外是渔民的和平生活,船头是表面无所事事、实际在暗中放哨的邻家阿嫂,而在船中,却是隐蔽起来的各代表压低声线后,也无法掩盖的激动心情。

这一段颇有种黑暗中孕育光明与理想的感觉。

其实在之后的《建党伟业》和《1921》中“嘉兴南湖会议”都有重现,但一个是过于表面,太注重形式,叽叽喳喳的破坏了氛围,另一个是太过民国偶像风,都不如《开天辟地》的表现传神。

而在这部剧里的孙继堂表现如何?

借用李大钊同志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妙”字,便足以说明一切。

两场戏,一场国共第一次合作,另一场青年演讲会,孙继堂充分抓住了人物的“内核”。

会议之上,人们都看到了陈独秀的狂放不羁,却没有发现一旁表面沉默,眼中冒火的李大钊。

而步入校园,比起陈独秀论证时的“有棱有角”,李大钊以老布鞋为引,循循善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幽默诙谐的形象使他快速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对同志暖如火,对敌人寒如冰,这句话用来形容孙继堂版的李大钊再合适不过。

此外,孙继堂版的李大钊最为真实的一点是不拘泥于印象,不刻意为伟人安插合理化的想象,只是单纯遵循着道理。

比如,在陈独秀蒙冤入狱后,李大钊与妻子带着鸡蛋去看望他,却遭到了狱警阻拦,一时气愤之下,做出了所谓“伟人不会做,但普通人会做的动作”——扔鸡蛋。

简单的一个动作,浅显易懂的表现出了对友人入狱一事的怒不可遏,仿佛在合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人情味,使李大钊的形象一下子立了起来。

另外还有许多,诸如寒天雪地去福佑寺送给养,与毛泽东交谈思想等剧情同样是可圈可点。

孙继堂版的李大钊形象在当时塑造的非常深入人心,所以在这部剧拍摄完毕后,有专家直接称他为李大钊形象塑造最为贴切的演员。

这四位演员都诠释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张桐展现出了观众眼中、也是心目中最完美的李大钊形象;张颂文则是全面具体的表现出了李大钊各方面的精气神;而李雪健版在情感方面塑造的更加细腻;孙继堂版则更加真实动人。

四个版本都值得尊敬,无需评价孰优孰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pindu88.com/article/139751.html

标签: 李大钊
分享给朋友:

“演员李大钊(这四位演员都诠释了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的相关文章

扮演过李大钊的演员(在丰富性和准确性上张桐当属名副其实的一个)

扮演过李大钊的演员(在丰富性和准确性上张桐当属名副其实的一个)

近期,许多观众对饰演《觉醒年代》中李大钊的张桐,没有入选27届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纷纷鸣不平。它说明了观众对张桐演技的认可,对张桐成功饰演李大钊的肯定和褒奖。自然,这是观众审美情趣的一种体现,也是可喜可贺的参与意识。实际上,张桐用他为观众奉献的一个个成功...

李大钊英勇就义95周年主题活动(集体前往李大钊先生墓地进行公祭)

李大钊英勇就义95周年主题活动(集体前往李大钊先生墓地进行公祭)

4月28日,为纪念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5周年,北京京剧院举行了纪念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5周年主题活动。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剧组主创及主演代表畅谈创作体会,以艺术创作感悟缅怀先贤。而前一日,剧组更集体前往李大钊先生墓地进行公祭。开创新编京剧网络直播付费首演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