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正文内容

王家卫为什么戴墨镜(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

知心小熊2022-08-24 15:47:16文章652

说起王家卫和他的电影,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语便是「文艺」,从分镜到脚本,再到台词和配乐,都是文艺青年们的最爱。他的电影虽然没有精彩的故事,却能把生活化的碎片刻画出极致的美,狠狠抓住观众的心,让人不由自主深陷其中。

除了电影,王家卫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那副几乎长在脸上的墨镜。但鲜为人知的是,被大家调侃为「墨镜王」的他,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58年,王家卫出生于上海,5岁时,随父母一起搬到香港。

而这次搬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王家卫的母亲是个十足的电影迷,每天有空几乎都会去看场电影。刚到香港,她不懂粤语,又没有什么朋友,丈夫还经常外出,只能带着小小的王家卫出入影院。

国内的、日本的、欧美的……除了恐怖题材,母子俩无一不涉猎。

由于语言不通,看得最多的还是美轮美奂的国产片。

那一年上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是年度最火爆的电影,更是很多香港导演的集体回忆。

时间久了,王家卫开始对电影产生兴趣。透过电影,他看到不同的世界,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情感。

王家卫直到13岁才学会说粤语,因此在漫长且孤独的童年里,电影成了王家卫最好的伙伴。

那时,王家卫的母亲虽然身在香港,却仍然保持着上海人的习惯。不管是去看电影,还是去买菜,都要打扮得端庄得体。即使生活环境并不富足,但一家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却都是精致认真的。

精致的生活、美妙的电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家卫。对他来说,童年的60年代成了最美好的时代。即使长大成人,精致、完美仍然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亦如电影《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就算出门吃个面,也会化上精致的妆容,穿上整洁的旗袍。

1982年,王家卫考入无线编导培训班,迈出了踏入影视圈的第一步。

1982年,王家卫开始编写剧本;

1987年,他与谭家明合作编写电影剧本《最后胜利》,并凭此获得第七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提名。

也是因此,王家卫的才华得到邓光荣的欣赏。

于是,便有了1988年的《旺角卡门》。

从此,王家卫的导演生涯正式开始。

不得不说,王家卫从做编剧开始就有一个特点——极度爱拖延。

一个剧本写了很久都没写完,等到他交稿时,电影都拍到续集了。

因为拖延症,王家卫经常被炒鱿鱼。

据王家卫所说,他的「慢」来源于要求太高,基本上每天都会推翻前一天的自己。

但在当时,香港电影为了赚快钱,可以两天完成一个剧本,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一部片子。

王家卫的「慢」,与当时电影制作的快节奏太不相符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7年,王家卫加入邓光荣的影之杰影视公司后,终于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写出了很多快餐式的作品。

比如《猛鬼差馆》,就是他和搭档刘镇伟一夜之内想好的。

票房效果也不错,以至于后来还拍了续集——《猛鬼学堂》。

可王家卫却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他想起以前看过的那些经典电影,想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演员。

那时,演员的一颦一笑都是经过悉心雕琢的。可20年过去了,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王家卫,却与童年时梦想中的电影愈来愈远。

在写完黑帮片《江湖龙虎斗》后,眼看票房达到1500多万港币,邓光荣对此非常满意。

王家卫干脆趁热打铁,说服他给自己投资,翻出几年前被投资人不屑扔进垃圾桶的剧本,找到被TVB雪藏的刘德华、当时被称为「花瓶」的张曼玉等人,将《旺角卡门》搬上了大荧幕。

结果,又是赚得盆满钵满。

口碑与票房齐飞,拿下九项金像奖提名。

一瞬间,不仅邓光荣对他信心倍增,整个影视圈都在说「这个导演有前途」。

89年,王家卫又给邓光荣讲了个精彩的黑帮故事,希望能拍成上下集。

邓光荣这回直接投资4000万港币,请来正当红的张国荣、梁朝伟、刘德华、张学友、刘嘉玲、张曼玉。

这部电影就是众所周知的《阿飞正传》。

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是一部毋庸置疑的佳作,可在当年这片却票房惨淡,甚至间接导致公司破产,把邓光荣气得够呛。

其中原因,便是王家卫忍了很久的「拖延症」重出江湖。

实际上,开拍时王家卫根本没完全准备好,连剧本都是一边拍一边写。

原本是黑帮题材的商业电影,却因为王家卫太过精益求精,胶卷用量严重超标!

光是一个无脚鸟的故事就花光了所有资金;

刘德华一句台词拍了20几次;

张学友一个低头的动作拍了10次;

梁朝伟仅有两分半的镜头,吃了27次梨,以至于他开始怀疑自己到底会不会演戏。

回家之后哭了很多天,抑郁了2周,才找回勇气重回片场……

等到上集拍完,恰好碰上王晶导演的《赌侠》,票房4000万港币,是《阿飞正传》的4倍多。

大环境趋势,《阿飞正传》这样的文艺片很难适应电影市场,加上拍摄期间外界对王家卫的各种传闻,让整个香港电影圈对王家卫的拖延式拍法都极为不屑。

从此,王家卫被冠上了「票房毒药」的称号。

也是从这时开始,人们发现王家卫的墨镜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难道是《阿飞正传》给了王家卫太多压力?

才让生性腼腆的他,迫不得已用墨镜掩饰内心,不愿意直面公众?

虽然《阿飞正传》以票房惨败收场,但王家卫却不相信这一套。

为了不给别人带来过多麻烦,也为了能够继续拍摄自己喜欢的片子,王家卫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

当然,他还要向世人证明:在票房至上的电影市场,王家卫的电影是有路可走的!

就在整个电影几乎「封杀」王家卫的时候,幸好有这么一个人坚定地站在了他身边。

他就是《赌圣》、《大话西游2》的导演,刘镇伟。

1984年,两人初次相识,王家卫的知识面宽广便给刘镇伟留下深刻印象。

而三年后的一个契机,又让两人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合作。

1987年,刘镇伟加盟了邓光荣的公司,和王家卫成为搭档。

1990年,《阿飞正传》票房惨败后,邓光荣与王家卫终止合作,只剩下刘镇伟。

在他的的协助下,王家卫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

那时,香港电影圈里非常流行武侠片。于是,二人决定就着这股武侠风,先拍上两部。

第一笔投资,刘镇伟很快就搞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家卫的「拖延症」再次发作。

原本计划三个月就拍完的片子,刚拍了一个月,王家卫就要把剧本全部作废,重新再来。

投资方下了最后通牒,让他们不管用什么法子都要赶上贺岁档。

没办法,刘镇伟和王家卫连夜开紧急会议。

最终决定,刘镇伟带着原班人马现编一部新电影拍摄。

王家卫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接着琢磨原来的剧本。

最后,刘镇伟的《东成西就》拍完只用了一个月,票房大卖。

而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也是第一部由王家卫执导,刘镇伟监制的武侠片《东邪西毒》,整整拍了两年才上映,票房惨不忍睹。

不过,这部电影却获得了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影片,张国荣也凭此拿下最佳男主。

同年,王家卫的另一部小成本电影《重庆森林》也上映了。

小时候,王家卫一家住在尖沙咀,离重庆大厦很近,父母告诉他千万不要到那里去。

毕竟,那个年代的重庆大厦早已声名狼藉。位于香港的心脏地带,却是全香港最为鱼龙混杂的地方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家卫对这个神秘之地的好奇心越来越强。

于是,这个小时候没有机会一探究竟的地方,在他的电影里褪下灰暗、破败、危险的外衣,成了镜头里光怪陆离的浪漫。

说回王家卫的墨镜,故事要从他年少说起。

某天,失恋的王家卫和朋友去酒吧买醉,他说:从现在开始,第一个进来的女人,我就要追求她。

不久后,真的走进来一个女人,即使在深夜还戴着墨镜。

王家卫对朋友说:一个女人这么晚了还戴墨镜,只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说明她是个盲人;第二个,说明她在耍酷;第三个,因为她失恋,她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她哭过。

朋友问他,你觉得她属于哪一种?

「肯定是失恋啊!其实失恋很正常,何必哭成这样。」

女人听到后,说到:我看,失恋的人应该是你吧。

这个戴墨镜的女人就是陈以靳,后来她成了王家卫的太太。

而似曾相识的一幕,多年后也出现在《重庆森林》里。

在理想的道路上,王家卫仍要忍耐非比寻常的压力。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来自各方的嘲讽,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对手王晶。

1977年,王晶拍摄的《精装难兄难弟》一上映,很多观众都笑了。

因为这部片子的主角——导演王晶卫,显然有着王家卫的影子。

从1990年至今,在王家卫苦苦追寻艺术、忍受各界压力的同时,王晶却已经制作出《赌侠》、《整蛊专家》、《逃学威龙3》等近100部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满载而归。

在香港电影中,人们常常将两人进行对比。一个专门拍摄商业片,一个专门拍摄艺术片。

王晶和王家卫,代表着商业和艺术两个极端。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应该是水火不容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王晶曾讲过这么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和王家卫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一个年轻人看到两人如此和谐,十分诧异。当即问道,你们俩怎么坐着喝茶?不是应该打架吗?

没错,虽然王晶为了吐槽王家卫拍了部电影,但在这部片子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王家卫的喜爱和敬佩。

穿着背带裤、格衬衫的小男孩,扮演的就是王晶本人。

他对戴着墨镜的王晶卫说:我看过你的三部电影,我觉得你的电影很有风格很有新意。

还说长大后也想做导演,希望王晶卫可以帮帮自己。

现实中的王晶,也曾说过:王家卫的勇气非常值得佩服,他坚持走自己的路,走那条很艰辛的路。如果让我走,我可能没那么大的勇气。

多年来,王家卫仍旧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延续着几年拍一部的速度,进行着创作,而他的作品至今也屈指可数。

2014年,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与此同时,《一代宗师》在北美的票房成为自2006年起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

如今,王家卫的电影不仅在得到影评人的好评,在票房上也得到认可,并收获一众忠实影迷,为国产电影增添了一抹亮丽而独特的色彩。

此时的王家卫,俨然是导师,是大师。外界的纷扰早已不再,取而代之是对周围大师的肃然起敬。

而人们也发现,王家卫的墨镜也从一开始的偶尔戴到经常戴,直到如今再也摘不下来了。

这到底是何原因?

2013年,王家卫找到鲍尔斯,希望他能给自己写一部自传。

为了了解王家卫,鲍尔斯经常找他聊天,谈及墨镜问题,王家卫是这么说的:墨镜能带给我思考的时间,带给我安全感,让我不用裸眼去看外面的世界。

至此,王家卫墨镜背后的秘密终于揭开了。

正如《重庆森林》中林青霞的这段台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一个很小心的人,每一次穿雨衣,我都会戴太阳镜。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出太阳。

或许恰恰表明了王家卫对墨镜的执着。

对于王家卫来说,墨镜就如同面具一般,戴上它王家卫就成为了导演王家卫。

墨镜可以带给他安全感、勇气, 可以帮他抹去性格中的羞涩,可以让他任性拍摄梦想中的世界,让他毫不畏惧生活在这个可能有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

王家卫就如同一个执着的大男孩,一心要把童年经历的精致生活讲述给大众。

有人曾让王家卫举例说说生命中最完美的时刻,王家卫的回答听起来很朴素,他说:看到一个孩子的脸,某天你早上醒来,你身边是一个你喜欢的人在睡觉,有一天你在路上走,闻见别人家中饭菜飘香的味道。

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家卫之所以能坚持多年,逆流而行,不仅仅是因为一副墨镜带给他的安全感,或许更确切的答案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

工作之余,王家卫会摘下墨镜,和太太一起逛街喝茶。那个时候,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丈夫,一个普通的父亲。

王家卫说:写自传的目的,是想把它献给儿子,他希望儿子知道这30多年,自己的父亲在干些什么。

对于是否成为大师,或者影评人的评语,我认为不太重要。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友在品度娱乐发布,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QQ:2861696926

本文链接:https://pindu88.com/article/117337.html

标签: 王家卫
分享给朋友:

“王家卫为什么戴墨镜(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做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 的相关文章

墨镜之王王家卫纵横影坛30年(过票房数据奖项回顾王家卫的影坛传奇)

墨镜之王王家卫纵横影坛30年(过票房数据奖项回顾王家卫的影坛传奇)

王家卫(Wong Kar-wai),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香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1982年,编写个人首部电影剧本《彩云曲》,从而正式进入了电影圈。他擅长怀旧气质文艺片,江湖人...

一代宗师导演王家卫(理工学院王家卫却是整个华语影坛中最懂浪漫的人)

一代宗师导演王家卫(理工学院王家卫却是整个华语影坛中最懂浪漫的人)

在文艺青年已经沦为贬义词的今天,王家卫的电影还是文青们的圣经。他是绝对的电影天才,手中没有剧本,却能召集一众大牌明星拍电影。李安在台上羡慕得直挥手,说希望他也能像王家卫一样炫酷,在电影里剪入一些如梦似幻的片段和音乐,就能拿走大奖。理工学院出身的王家卫,却是整个...

王家卫《旺角卡门》法国首次上映(法国影院还将放映《阿飞正传》的4K修复版)

王家卫《旺角卡门》法国首次上映(法国影院还将放映《阿飞正传》的4K修复版)

王家卫电影《旺角卡门》6月29日在法国首次上映,同时,法国影院还将放映《阿飞正传》的4K修复版。《旺角卡门》由王家卫执导,刘德华、张曼玉、张学友、万梓良主演。影片于1988年6月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影片讲述了黑道人物华为了照顾不成材的好友而跟黑道狠角色结...

还记得王家卫「东成西就」这部电影吗(无心插柳柳成荫竟成就一段经典)

还记得王家卫「东成西就」这部电影吗(无心插柳柳成荫竟成就一段经典)

仅仅用了27天拍摄的电影,本来是为了救场,没想到却误打误撞成就了一部经典的武侠电影。谁也想不到这部恶搞鼻祖《东成西就》竟然和晦涩的《东邪西毒》是王家卫和刘镇伟这一对好朋友相约之下的姐妹篇作品,而且《东成西就》更是为了《东邪西毒》的资金问题提前问世,料是当时谁也...

慢工细活王家卫之《阿飞正传》(拍摄用了60万英尺胶卷能有三四部电影的长度了)

慢工细活王家卫之《阿飞正传》(拍摄用了60万英尺胶卷能有三四部电影的长度了)

王家卫凭借《旺角卡门》狂扫一千多万票房,还提名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因而获得了邓光荣的信任。这一天,王家卫绘声绘色地给邓光荣讲了个故事,一时间天花乱坠,邓光荣听得入迷了,一时心血来潮拿出四千万港元,要求王家卫拍出上下两集。这次请来的阵容更为豪华,张国荣、梁朝伟、刘...